旅游业开始向好也须寻求长远变革
为了更好地为旅游业纾困解难,近期全国各地纷纷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其恢复发展。同时,也有不少媒体和行业内人士不断发声,为当前旅游业以及具体的市场主体需要做何改变提出建议。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旅游业或许是遭受打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据报道,今年一季度黄山景区游客人数同比减少34.88%;一季度重庆、西安、南京等门户城市的酒店出租率多在45%以下,北京、上海的酒店出租率分别为35%、40%左右,与往年不可同日而语。
在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撑信心、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显得尤为重要。从长远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基本面没有变,市场需求仍然潜力巨大。不久前,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961万人次,同比下降10.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8.2亿元,同比下降12.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5.6%。也就是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旅游市场仍旧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之一。只要中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就决定了旅游业潜在的市场需求还远远没有被释放出来。
不过,政府努力扶持、企业积极自救等,一旦抛开了行业整体的高质量追求,即使出现一段时间的报复性反弹,也无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一些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所产生的问题,譬如一些景区旅游体验较差、旅行社产品不规范等,依旧存在,只是被当下的疫情影响所掩盖。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言,整个行业渴望反弹甚至反转,但又担忧过快复苏的副作用,倘若长期压抑的市场需求瞬间释放,长期经营不善以及服务上老问题尚未解决的双重压力,对国内旅游行业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以景区旅游为例,节假日游客扎堆“堵、等、挤”,以及导游利用信息不对称蒙骗游客的场景,虽已远去但还是令人记忆犹新。这些乱象背后的管理混乱、责任缺位以及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并没有因为游客减少、竞争加剧而有所改善,却让本已存在市场失灵的旅游业,显得更加脆弱。这背后,有假期制度与人民群众休闲需求不匹配的原因,也有旅游业自身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旅游业相关政策体系,在补短板强弱项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无边光景一时新”,才能真正推动国内旅游业长久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 上一篇 遏制混同用工侵权需打通“任督二脉”
- 下一篇 靠什么激活民间投资活力
相关文章
- [光明日报]开放“冰丝带” 大体育正向我们走来
- [光明日报]让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携手
- 互联网医院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 开发科研助理岗实现就业与科研双赢
- 预付卡不能成“预亏卡”
- 强化对“网络水军”全链条治理
-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自信
- 用“长牙齿”的硬举措保护好黑土地
- 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招生影响几何
- 旅游业开始向好也须寻求长远变革
- 中央政法委印发通知要求学习宣传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
- 大成律师于兴泉应邀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班授课
- 黑龙江通报8起套取骗取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典型案例
- 检察机关去年1月至11月共受理审查逮捕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1073件
- 610名被害人“被贷款”8112万余元 揭秘新型“AB贷”合同诈骗
- 解读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数据半年报
- 上海:支持将仲裁业务对外开放拓展至沪全域
- 法律援助案件怎么办理更规范?司法部来征求意见了
- 舌尖上的拜“金”主义该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