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公益诉讼助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取得成效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刘硕)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21日听取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扎实推进,公益诉讼助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取得成效。
据统计,2018年至今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82.3万件。其中,2018年至2022年受理审查逮捕环境资源犯罪案件6.5万件,比前五年上升55.7%;受理审查起诉21万件,比前五年上升94.2%;办理环境资源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6.3万件,年均上升54.5%。
报告介绍,检察机关依法维护公益,充分履行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检察职责,2018年至今年6月,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38.8万件、民事公益诉讼5.9万件;向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2.6万件,行政机关回复整改率99.3%;对于诉前解决不了问题、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件,提起诉讼2.5万件,法院已审结2.2万件,99.8%得到裁判支持。检察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注意发现生态环境公益损害线索,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同步追究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强化公益诉讼办案效果的同时,检察机关还推动构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大格局。最高检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9部门制定21条意见,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分别会同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健全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携手抓实江河湖海、林草湿荒保护治理;注重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中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针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难问题,协同生态环境部等13部门制定管理规定;针对环境损害鉴定难、鉴定贵问题,会同司法部推动58家鉴定机构落实检察公益诉讼先鉴定后收费。此外,最高检还与有关方面共建“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依靠公众力量发现和解决公益损害问题,现已注册志愿者8万余名,提报案件线索1.3万件。
报告提出,检察机关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质效,持续凝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合力,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履职能力。在公益诉讼方面,检察机关将总结推广跨区域、全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办案模式,持续深入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送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加强检察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衔接,强化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半年初见成效 清朗网络空间 助力健康成长
- 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发布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 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3.2万件
- 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9万件
- 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运行成效显著
- 全国海关打击走私成效显著
- 革命英雄何克希名誉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一审宣判
- 重庆云阳:检察公益诉讼助力生态修复
-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快速发展 6年来立案办理超78万件
- 实名制漏洞吞噬网暴治理成效
- “小牛资本”非法集资案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非法吸收存款1026亿元
- 记者调查居民住房甲醛检测治理乱象
- “两高一部”发文规范信息网络犯罪案件管辖取证等问题
- 打通跨区域流动“堵点”,让公众出游心动变行动
- 四川省公安厅公布一批破坏土地资源典型案例
- 看病遇到“好心人”竟被骗,整治“医托”如何发力?
- 贵州毕节通报“记者采访被打”事件处置情况
- 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薛恒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案一审宣判
- 宁波海关查获5035张走私鳄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