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AI换脸诈骗,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老话说“眼见为实”,如今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近期,多地就发生AI换脸诈骗。面对一个面容、声音与熟人几乎一致的“假面孔”,诈骗陷阱将变得更加难以察觉。
AI换脸诈骗,说到底,是隐私信息泄露与诈骗陷阱的结合。因此,不仅要对AI换脸诈骗时刻警惕,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更要超越“事前授权”“事后追责”的传统做法,堵上数据漏洞、防微杜渐。
要用法治手段维护好个人隐私。近年来,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相继出台,个人隐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要通过法律确立原则、厘清边界、消除争议,规范平台合法收集、分析个人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筑牢AI技术的开源保障体系,明确主体、压实责任,防止AI等新技术被不法滥用。作为个人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每位公民也有义务提升反诈防骗技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一旦发现隐私泄露或遭遇侵权,要第一时间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科技手段违法犯罪,我们也要善用科技手段治理违法。平台是个人信息的“守门人”,应该大力利用新技术,切实提高管网治网水平,加强对AI技术发布内容的甄别,使其遵守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信息服务提供者,也应当在进行个人信息深度加工时,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换句话说,AI软件必须经过“主人”授权才能生成人脸人声。
要加强个人信息全链条、全流程保障。AI换脸诈骗,要用“真面孔”数据进行合成,如果保护好这些隐私数据,不法之徒拿什么来合成?都知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部分原因,是大众被各类应用程序“裹挟”,不经意间对个人信息“放权”——点击未知链接、扫描不明来源二维码……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只有紧盯信息采集、储存、共享、披露等各环节,进行全链条管理,才能保障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渗透,要想在虚拟世界愉快地“奔跑”,就要首先解决现实世界隐私“裸奔”的难题。(评论员 邰思聪)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大模型+法律:AI落地的“新范式”
- “AI换脸”诈骗如何防 金融监管部门提示
- AI模特“试衣”商品真实吗能买吗?
- 瞭望 | 警惕!“AI换脸”诈骗出现涉政苗头
- 防AI换脸诈骗,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 严禁先药后方、AI开方 互联网诊疗迎来强监管
- “合规”是超前点播正确打开方式
- 公安部对刷单类电诈及相关黑灰产犯罪团伙集中收网
- 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严打电信诈骗 夯实诚信根基
- 《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印发:直播更有序 网络更清朗
- 对方拒接、平台推脱、运营商不管……充错话费后只能认栽吗?
- “零成本”诉讼为消费者撑腰
- 律师公益 | 心怀法治信仰 传递公益力量
- 七一特辑| 康达(香港)律所杨荣宽:心有远方,纷华不沾
- 冬季开车上路,这些行为将被公安交管部门查处